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(6)-----人体18规则和章程

栏目: 机器人玩具说明书    查看: 2519    作者: 元吾氏    发表于: 2019-12-01    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
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之信息模块系统


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》的前 5 篇博文,分别介绍了:

(1)单重复合体、(2)双重复合体、(3)多重复合体、(4)18 脉轮、(5)DNA 结构。

本文是第 6 篇博文,介绍“人体 18 规则”。

人体 18 规则的全称:“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系统及其 18 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”。

以下分两部分介绍。


1)人体信息模块的联动系统----结构建立和互动类型

组成人体的每一个零部件(=物质模块或非物质模块),都是一个“信息模块”,或称“意识模块”。

信息模块由 “信息程序” 组成。

“信息程序” 的本质是 “意识程序”,有点类似人类所说的 “AI 智能程序模块”,但是更智慧。

人体信息模块(或意识模块)的建立,有一个控制程序,叫 YCCB。

肉体、第 1 灵体到第 9 灵体的基本运行系统中,都安装有此程序。

此程序用来控制分层、分功能地建立相应的信息模块,并且管理信息模块之间的互动。

关于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系统的详细解说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9)右下区:模块交换区》。

本文不重复介绍。

本文着重介绍以下部分的“信息模块的 18 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”。


2)人体信息模块的联动系统----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

信息模块之间,有相互合作的机制,是根据地球国际通用规则来进行管理,该规则由 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(*附)来制定。

地球人体委员会总共颁布了 18 项信息模块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,构成人类机器体信息模块运行的基本管理规则。

18 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的概况?

  • 原则:
    • 催眠系统的最基本原则是 “不被觉察原则“。因此,对人体信息系统的催眠干涉,需要限制在一定阈值范围内,否则容易被觉察。(关于催眠系统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(第5版)》)
    • 不同种类的技术阈值,在经过一定数量的被实验者的技术测试之后,进行设定和调整。
  • 目的:
    • 防止过度干涉,而导致模块之间出现崩塌,形成不可逆转的伤害,违背自由意志。
    • 研究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,使模板之间的联动,被控制在预计的催眠目的范围之内,而不被觉察。

18 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是在以上两个目的背景下,让催眠游戏更好玩,但是不玩脱了。T 组之前有过失败案例,意识到需要建立规则,使其催眠游戏更有效、更规范、更好管理。(关于T组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(第5版)》)

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的分类?

  • 宏观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的管理章程:5 个
  • 微观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的技术规则:13 个

以下分两部分解说。

18 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


第一部分:人体 5 项章程(模块联动管理章程)


1)粒子聚散阈值管理章程:

粒子聚散:模块之间,通过信息粒子的聚散,来进行信息接收和传输。

对信息粒子聚散的干涉手段,不能超过一定的阈值,否则会造成信息联动影响,容易被觉察。

换言之:信息干涉过度的话,造成个体接收和传输信息扭曲过度,容易被个体觉察。

有三个阈值:

  1. 聚合速度(模块的信息进入速度):6π - 7π。(π = 相对速度倍数值)

    信息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速度值。

    表示很多信息粒子由信息源模块向目标模块聚合的运动速度/震动范围值。

    震动速度是相对值,以目标关联性作为标准值(个体原始值),突破这个临界极限值会对模块联动造成链式影响,造成相对不可逆的结果。

    粒子源/信息源的震度范围幅度太大,会造成各个粒子源和目标的震动幅度的不和谐差值。

    相当于目标接收信息的阈值:包含速度、容量、深度、广度、频率内容等。

  2. 离散速度(模块的信息清理速度):7π - 3.2π。

    信息粒子在聚合情况下瞬间从模块中被清空的速度值。

    太快,导致模块割裂。太慢,导致动力不足,会输给原本的意识惯性力,导致无法离散。

  3. 游离速度(模块中的信息状态):6π - 2π。

    信息粒子处于相对静态的震动幅度。

    太快,则不稳定。太慢,则沉淀而失去活力,信息被凝固无法提取。

    像冰箱储存食物,温度太低会冻结,温度太高会变坏。

    此阈值的实用性包含:储存状态、待命状态、过滤状态。

干涉手段:

根据个体的信息粒子聚散的自然状态(个体原始值 = 标准值),进行各种干扰组合(如图),但是控制在以上的阈值范围内,既能达到催眠目的,同时亦不被觉察。


2)错位压力阈值管理章程:

错位压力:是对每个信息模块间的管道施加压力的一种干扰手段。这种压力会造成管道错位。

干涉超过阈值,会导致严重效果。

比如:本来送 A 到 B,压力过大会被送到 M,会被个体觉察,失去隐蔽干扰的目的,同时也会激活模块自我纠正机制。

设定错位阈值范围之目的:

  1. 防止被个体察觉。
  2. 防止激活模块自我纠正机制。

压力过小,则没有效果。

有一个阈值:

1.5 - 3.5 倍的错位值。

这是一个 AI 深度学习所得出的保守阈值,也是人类总体平均值

此阈值,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定制。


3)叠加压力阈值管理章程:

叠加:是指在自然模块之上,增加干扰指令的模块,是一种非自然模块,或称叠加模块。

叠加压力:是指叠加模块之间的联动时,不同叠加组合结构方式所产生的不同压力。

干涉手段:

叠加模块里可以加入指令,对模块信息联动产生影响。

但是模块与模块之间会产生叠加效应,会产生波动范围。

干扰超过一定范围,会导致模块整体崩塌死机。

有三个阈值:

  • 串行叠加:6t 左右(人类总体平均值。下同)。
  • 并行叠加:15t 左右
  • 复合叠加:32t 左右
  • 总复合值:53t 左右

参数单位:t=模块叠加输出的压力倍数值。

压力:当干扰指令输入模块后,所产生的不同于自然状态的相对差异值。

差异,会导致模块产生自由意志的排斥力。

排斥力超过阈值范围,则产生模块罢工。


4)联动密度阈值管理章程:

联动密度阈值:各个信息模块形成组合结构,结构有个数值叫 “密度”,指模块之间的多条连线的网络密度。

连线有多种功能:模块联动、合作,信息回路、添加、变形、传输,能量转移等干扰程序,类似插管。

自然状态下,模块间连接线并不很多,简单几条线可高效传输。

干涉手段:

T 组附加了很多连线,像高速公路,绕来绕去。目的:信息失真、速度影响、监控、加工等。

连线密度过高,会产生能量不足。

因此,网络的密度需要在有效数值内进行搭建。

一个阈值:

17 倍密度值。即不能超过自然网络密度的 17 倍。


5)逆向发展阈值管理章程:

逆向发展阈值,是一个三角形曲线图形。

有三个阈值:

  1. 自然状态(纯天然不优化):1 或 0(相对基数)相对于个体的自然值,设定为 x 值。
  2. 正常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个体利益):+7.5 x。可发展空间。
  3. 管理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T组利益):-9 x。可压缩空间。

人类平均可测量范围:+7.5x 到 -9x。

如上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(*注 2)

被实验者 2 号:+3x(范围:+5x 到 -17x)。

被实验者 1 号:+1.5x(范围:+3x 到 -25x)。

被实验者 3 号:-2x(范围:+7x 到 -10x)。

被实验者 3 号的测量数据图如下:(从下往上的时间轴上的红色曲线,像盘山路、弹簧,显示出很努力的意识模式,但是努力和效果不成正比,处于比较吃亏的状态)。

所有研究的项目,都用这三个阈值的比例曲线,对项目进行客观定性,作为参考,应用范围比较广。

1 和 2 的比率也在变动,根据催眠和被催眠的双方意愿的对阵状态,进行动态调控,达到平衡和管理最大化,以进行宏观管理。

超过阈值,个体很难有逆向发展的可能。比如:变成植物人后,很难再觉醒。

反之,发展太快,个体则太自由,不可控制。

第二部分:人体13项规则(模块联动技术规则)


1)球体结构控制规则

球体结构:

很多信息模块在球形里面处于不同位置,缓慢移动。模块联动过程中,最终信息出入口在球形两端一上一下,轴心的头脚形成信息出入口,两头是尖尖的尾巴延伸出去,是整体联动的模型。

所有模具并联形成球形,所有信息经过运算过滤出入的过程。其所创造出来的球形结构,形成牵引力,把所有模块聚合在一起。

目的:是对所有模块信息流的出入形成有效管理。

每个模块之间,在运动中自动发展。

球形:可制约模块的发展,使其被限制在局限区域里,有利于控制模块的发展。

没有球的制约,模块会呈现不同形状,球体可收紧或放开。

人为控制球体收紧,会产生模块碰撞,会产生反向信息,而导致的断层。

模块发展中,会越来越大。空间不够,会产生碰撞和挤压。

干涉手段:

球体结构的 AI 控制中心,会根据挤压的压力值来自动放开球形,使其变大,否则会产生反向信息断层。

目的:是让所有模块保持不同步和断层的状态,起到压制的作用。

压力太大,球体不放开,球体会被突破。因此,需要参考阈值,使其保持在可控制范围内。

总结:所有天然模块在运转中,有自我发展的规律,不加上球体控制会失去控制。

最终目的:减慢人类自然发展,使人类无法提升。

压力阈值:

人类总体阈值:3-7 倍。个体模块与个体模块之间的相对结构压力值 s,各模块间 s 值各自不同。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3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4.7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2.7( 球形结构还在,还没有破坏,很难恢复到 1 )。

实际控制力值:

模块整体综合数值,包含融合度同步性稳定度,会与球体的管理机制的实际控制力会形成对抗。

比如:

被实验者 1 号:= 原始控制力 1 / 模块综合数值 2 = 1/2。

模块综合数值越高,反抗力越强。

人类总体:1。作为相对基础值=原始控制力。对反抗力越强者,模块综合数值的设定越高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1/1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1/1.1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1/2.2。

如何破解?

球体结构是集体控制机制,破坏球体需要集体意识提升,才能导致装置失效,或者暴力摧毁个体的球体。

最简单暴力:球体与模块已经绑定在一起,简单暴力破坏球体也会破坏模块,需要一些技巧。DNA 被破解后,此球体核心结构也会同步自动失效。

但是,只要不离开轮回系统,意识强度再高,也只能无限接近 1,不能使其完全无效。


2)模块回路系统规则

模块回路系统:

各模块在联动过程中、有一部分信息会回到模块里,模块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记录。

信息经过模块时,所形成的参考数值或规律,通过信息回路在模块里进行记录,借此方面模块进行后续升级。这是模块联动中的一个特性。

这些信息在整个模块联动中,会形成共享信息回路,以借此提高整体运行效率。

因这种特性,T 组在共享信息回路里做一些限制,来减慢信息共享速度,使信息回路系统产生错乱。

T 组的限制手段:

减慢:增加不同搭线的方式来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、产生信息回路的减慢,同时使某些信息输送不到目的地,导致系统整体回流效率被大大限制。

错乱:有一些线是为了造成错误。

例如:A 模块信息在回流中会回到 B 模块而形成错位。像物流快递,故意送到错误的目的地,导致整体模块效率降低(如图)。因此,导致模块整体自我学习、自我升级的功能大大减低了。

密度阈值:第 4 管理章程的联动密度阈值。

人类:17 倍阈值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9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12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2。

如何破解?

提高模块间的融合度,让信息以最快速度进行回流。

融合度:主要是意识强度。

如:模块开发度、模块之间的运转等意识强度数值。

也是结构性机制,不像是开关,意识强度再高也只能无限接近自然数值,除非脱离催眠系统。

DNA 破解后,也会同步自然失效,模块自动重组回到自然状态。


3)模块螺旋发展规则

模块螺旋发展规则:

模块在联动运转中会形成螺旋促进的作用,所有模块之间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促进,像叠加效应。

干涉手段:

T 组针对这个特征,来进行有效抑制。

自然发展是并行螺旋,T 组将并行结构改变成串行结构,效率大大减弱。

T组在模块之间建立串行的、多层的、像鱼骨状的中枢信息系统。

原始系统:所有模块排列好、平等的、并行的系统。

比如:其中一个模块发出一个程序/经验/规则等,可提高所有模块的效率,则所有模块可同时并行接收被促进。

T 组的鱼骨结构:只能一个一个从下往上串行接收被促进,目的是制约联动效率。

螺旋促进数值:效率比最高 1 比 1,自然比例。

人类平均数值:1/5 - 1/8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1/4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1/5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1/2。

如何破解?

意识强度高,螺旋提升会自然突破结构性限制,直接输出。

完全突破:因为是结构性绑定,除非离开催眠系统,否则只能无限接近 1。

DNA 破解后,此结构失效。


4)模块点对点信息效应规则

模块点对点信息效应:

模块与模块的信息,不需要经过连接,而在产生相同信息频率时,会产生非连接性的隔空同步信息感应,类似量子纠缠。

因为这是一种隔空信息传输,T组无法使用连线干扰。

干涉手段:

但是 T 组可以通过触发感应的方式,对被触发的信息进行记录,获取信息。

进入信息后,反馈到 AI 发射器,模拟这种信号,产生干扰波,使信息不能完整隔空传输。

其弱点是不能先发制人,只能在信息出现后进行干扰。因此,属于被动干扰机制,无法做到主动干扰机制。

干扰形式:产生信息同频同步,干扰系统捕捉信息,将信息复制、变形、扭曲,再发送回信息源,导致个体信息混乱不真实、

原信息扭曲程度:扭曲太小,则影响不大。扭曲太大,容易被觉察。因此,必须符合信息自身逻辑关系,才能达到暗中扭曲的效果。

如何破解?

外力干扰不能完全杜绝隔空传输情况,只能进行一定范围的有效干扰。

意识强度依然是破解的主要方式。

点对点信息干扰阈值:

人类平均:0.5 到 3.5 错位倍数阈值。相当于 50% - 350% 错位震动范围值,以原信息为 100% 的基准。

换言之:干扰可达 50% - 350% 到信息扭曲或信息错位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0.3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0.3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0.1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4.0-4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17 号:5。
  • 被实验者 18 号:4-6。
  • 被实验者 11 号:1.5-2。
  • 被实验者 13 号:3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1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1-1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0.7。
  • 被实验者 15 号:0.5。

5)增加信息粒子的干扰规则

增加信息粒子的干扰规则:

当大量信息粒子进入模块联动系统,会干扰系统随机产生杂质,混入信息渠道。

因此,增大模块运行压力、负担、运行时间和难度,可以增加与原信息无关的杂质。

T组使用这种干扰装置,检测到信息进入模块时,会 AI 自动产生杂质信息混入模块。

其目的是增加模块运行时间和负担,导致信息准确率下降、冗余信息增多、降低处理效率。

T 组的这种干扰系统有AI学习机制,可分析个体特性进行深度学习,然后进行适合个体特性的杂质的批量生产,尽量不让个体觉察到。

此干扰系统也会根据信息特性进行学习,比如个体长期接收某些内容信息,系统会根据此类信息的长期概率进行分析。

比如:
个体习惯于经常接受某种信息,干扰装置检测到这个常用习惯之后,会进行一种特制的干扰。
其主要目的是减缓和降低模块自动学习自动升级的效率,否则模块会根据常用信息进行自动学习自动升级。

(类似于小机器人AI干扰大机器人 AI。)

干扰规则:

信息杂质投入数量限制的范围值。太低,则没效果。太高,则容易被发现。

干扰阈值:

人类平均:0.2 - 2 增加倍数值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1(可被增加1倍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2.5(某单一倾向方面)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0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1.8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2.7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1.2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1.9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1.5。

6)减少信息粒子的进入规则

减少信息粒子的进入规则:

屏障式的过滤系统,导致信息粒子的失真和不完整。主要是根据个体特征和倾向形成的。

其原理是根据个体主观倾向、潜意识倾向、固化倾向等,形成信息过滤网,对进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屏蔽。

这个过滤和干扰装置,里面都是AI自动的,主要是联动性拓展性。

根据个体特性和倾向,会有一定范围的拓展 = 拓展数值。比如:个体对 D 不接受,则会被拓展到 D 和 E。

拓展阈值:

太宽,容易被发现。因此要给个体很合理很顺其自然的感觉。

人类平均:±0.3 到 ±2。类似于上下百分比范围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±0.3(上下拓展浮动范围30%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±0.3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±0.1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±1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±0.8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±0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±0.8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±0.4。

7)虚假模块的导入规则

虚假模块的导入:

在各模块联动过程中,导入虚假模块(克隆模块),进行干扰。

此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监控,克隆原生模块,对模块进行初始化,纯粹是镜像克隆干扰手段。

虚拟模块根据原生模块进行自动克隆,对克隆数据进行备份,对同步的数据进行细微改造。

此规则与植入物有关联,用克隆模块对植入物进行支持。

克隆不仅仅是模块,还涉及到运行规则和参数。

克隆的自身机制:

对原生模块进行学习和复制的程序,得到信息数据,能对植入物提供帮助。

其目的是让原生模块不容易发觉外来的干扰。因为原始模块不可替换,但是虚假模块可以在原生模块之间混入假信息,也可以给植入物导入信息,帮助植入物。

导入虚假信息,有个范围。太大,会被模块识别。太小,则没效果。

虚假信息导入阈值:

人类平均:1 - 5 倍数值。根据个体原生模块识别机制进行参考的个体相对倍数值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0.5(增加倍数范围 50%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0.8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0.1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1.3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1.8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1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1.4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1.2。

8)限制模块记忆储存能力规则

模块记忆储存能力:

模块本身有记忆储存能力,像电脑内存,对处理信息特征进行记录。

正常情况下,某段记忆,不去回忆,随着时间会被慢慢遗忘或淡化(并不是真正的遗忘,实际是淡化,因为记忆永不消失)。

T 组的干涉手段:

对模块的记忆功能进行限制,干涉记忆能力。

比如:一些记忆的原始遗忘期(=淡化期)本来是比如 5 年,会被T组缩短到3年。

限制方式:

T 组输入大量无用数据,进入模块,减低模块处理效率,通过这种信息干扰和混乱,导致记忆储备能力被压缩。

类似于向记忆仓库里塞了很多垃圾,导致可用空间越来越少。

从模块角度来看,仓库被箱子装满了,但是实际箱子是空的或者是些没用的信息。

比如:心灵鸡汤,看起来冠冕堂皇,其实实用价值没多少。

原生模块有自动清理程序,但识别能力和清理能力每个个体不同,效率不高时,只能一刀切,有用的和没用的可能一起被切掉。

阈值:

不被发现的前提下,尽量缩短记忆遗忘期(淡化期),以达到干涉人类的记忆能力之目的。

人类平均:-2 到 -8 效率倍数值。个体相对值。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-3.5(被缩短 3.5 倍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-4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-1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-5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-4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-4.3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-4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-4.2。

9)模块入侵规则

模块入侵:

模块联动管理机制定期导入病毒信息粒子。

通过联动系统的监控,AI 系统模拟模块特性,定期做病毒检测,将大量病毒粒子导入模块,从而能检测出模块的漏洞数值。

阈值:

检测过程中不能让个体觉察,需要可控阈值范围。

太狠,漏洞会被个体觉察到,反而变成免费体检。

不让个体觉察,而发现漏洞,可达到利用漏洞的目的。

阈值范围是根据不同模块特性来控制的。

人类平均:2 - 5Ω,破坏强度单位级别。与模块承受力成正比。

对模块破坏效果:

  • 1Ω 处理混乱,但也能处理;
  • 2Ω 出现数据处理错误,但不影响信息整体解读;
  • 3Ω 错误更多,影响信息整体解读流畅性;
  • 4Ω 出现小逻辑错误,信息准确率小打折扣;
  • 5Ω 出现大逻辑错误,信息准确率中大折扣,细节丢失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5(模块识别能力 = 病毒承受能力。超过 5Ω 则容易被发觉,除非手动定制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4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5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2.5(只需要 2.5Ω 即可达到检测目的)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3.2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3.5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2.8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4。

10)模块对冲规则

模块对冲:

原理是利用原生模块特征产生冲突,来抵消模块执行力。相当于挑拨离间,内部冲突而自我消耗(内耗)。

干涉规则:

T 组的干扰控制机制会寻找冲突最大的模块,进行数据对冲,使其产生矛盾。

模块对冲过程中,矛盾太大,个体会进入自省机制,原生模块之间会自动进入重新计算融合度的过程,自我促进机制会被激活,对冲突的两个模块之间的融合度进行计算、自省、升级,类似物极必反的原理。

所以,T 组的干扰控制,不能导致模块冲突太猛烈,以避免激活模块原生的自省机制。

阈值:

人类平均:2-5 Φ,冲突强度单位级别。与模块承受力成正比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4.5(冲突强度倍数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3(只需要 3 倍即可达到干扰目的)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5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3.2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3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3.8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3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3.8。

11)触发性模块机制

触发性模块机制:

模块有触发管理机制,所有模块都有触发数值。信息进入达到触发数值,模块会启动运转,整体系统会对模块触发数值进行管理。原生系统是有条理性的,对各个模块的协调性很高。

T 组对系统触发数值进行修改,让模块触发时机不是处于最佳状态,最终导致整体运行效率降低。

触发数值,每个模块不一样(意识强度文件中的主要模块)。

T 组控制时,对数值进行增减修改,使触发时机提前或延迟。

触发效率限制阈值:

人类平均:2 - 5 倍(降低倍数),反比值。

太大,容易导致模块运行出现混乱,让个体处于遭遇重大挫折状态,容易被觉察。

太小,则缺乏控制效果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1.5(降低 1.5 倍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2.1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0.7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2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2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2.1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2.1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2。

12)混合型模块机制

混合型模块机制:

把上面几个干扰机制进行混合型调控,让各种控制手段处于最佳状态。对信息最终整理融合后的输出进行干扰。

包含两个程序:

  1. 以上各规则中的控制机制进行有效管理。
  2. 对信息最终整理融合的输出进行干扰。

T 组有不同的部门,负责不同模块数值的具体调控。各部门的组长负责综合数值的宏观调控。

与“第 5 章程:逆向发展阈值管理章程”相关联,阈值相同。

  1. 自然状态(纯天然不优化):1 或 0(相对基数)相对于个体的自然值,设定为 x 值
  2. 正常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个体利益):+7.5 x。可发展空间。
  3. 管理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T组利益):-9 x。可压缩空间。

阈值:

人类平均可测量范围:+7.5x 到 -9x。如上。以控制负值为主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+3x(范围:+5x 到 -17x)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-2x(范围:+7x 到 -10x)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+1.5x(范围:+3x 到 -25x)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-1x 到 -2x(范围:+7.5x 到 -11x)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-1.2x 到 -1.5x(范围:+7x 到 -9x)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-0.8x 到 -1x(范围:+8x 到 -12x)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-2x(范围:+8x 到 -9x)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-0.5x(范围:+6x 到 -12x)。

13)反模块 AI 自动升级机制

模块AI自动升级机制:

人体机器人的原生模块的AI系统,会自动升级,是自然状态。即:在检测到外来信息对模块的干扰、操控时,模块都会自动学习和自动升级。

反模块 AI 自动升级:

T 组对此机制进行干扰,其目的是让模块在联动过程中无法升级(防止人体机器人的自动学习自动升级)。

干扰手段是通过阈值控制中心,控制阈值范围,防止模块被阈值激活,防止模块自动升级,达到既可以控制但不会被觉察之目的,让模块升级机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,一直处于机器人状态。

阈值:综合数值,更侧重管理机制。

与 “第 5 章程:逆向发展阈值管理章程” 联动。

比第 12 规则更全面,包含正值。

如果个体有觉醒意识出现,会调节正值,使个体处于假提升状态。

比如:被实验者 3 号的假正值、假提升状态。(但是意识强度综合值没有提升,是个体难识别的假提升。)

两种综合阈值的侧重点:

  1. 第 5 章:主要是不可逆转的阈值范围。
  2. 第 13 规则:主要是不让模块自动升级技能被激活的阈值范围。

人类平均:±4x。被激活阈值范围的平均值,还有其它综合因素,需要 T 组各个部分分别控制其它因素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 2 号:+3x/±2.8x。
  • 被实验者 3 号:-2x/±5.8x(假提升状态)。
  • 被实验者 1 号:+1.5x 到 +2x/±1.7x(旧数值,没有最新数值。T 组数据库对此实验者的数据长期没更新/因已被此实验者破解/找不到阈值范围无法更新)。
  • 被实验者 4 号:-1x 到 -2x /±6x。
  • 被实验者 5 号:-1.2x 到 -1.5x /±5.5x。
  • 被实验者 6 号:-0.8x 到 -1x /±5x。
  • 被实验者 7 号:-2x/±6x。
  • 被实验者 16 号:-0.5x/±5x。

------

*注意:

以上只是平均值和综合值。

个体实际情况:

个体在某方面的特殊强项和特殊数值,可突破平均值和综合值的限制,触发自动学习自动升级机制。

因此,注意提升自己的强项,用强项击破弱项,也是一种有效的催醒策略。

------

附: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


  • 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?


全称: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地球分会”。

1)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”:

是一个对游戏载具模块联动性进行研究和管理的组织。游戏载具,就是人类所说的 “身体”,是一种机器身体。

研究管理范围:所有催眠星球(包含 T 组和 S 组所运营的星球)。

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组织,核心委员会 12 位,全员工数量 1 万多名,分布在不同催眠星球。成员包含多种生物,人形类、爬虫类等。

2)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:

是 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” 的地球分会。

地球人的 “游戏载具”,就是人类的 “多次元复合体”。

  • 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” 的历史?


前身是从“意识强度研究管理委员会”(独立于 T 组的研究组织)专门划分出来的。

刚开始规模不大,经过几次变动和发展,逐渐成为一个有规模的专属系统,和意识强度研究密不可分。技术人员大部来自 T 组员工和相关星盟。

  • “意识强度研究管理委员会” 历史?


最早专门研究意识强度的独立性技术组织,成员不多。

后来 1 组出现后,进行了资源组合。

之后,此组织涉及到催眠星球的开发管理项目,占其业务的 80%,主要是研究 “意识限制” 技术。

其它非催眠领域的项目,大约占其业务的 20%,主要是研究 “意识拓展” 技术。

  • 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 的组成?


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的员工组成不到 2000 位,核心委员会有 9 位。比较低调,不对外公布,是个隐蔽性很强的组织。

此委员会以研究为主,研究范围以 T 组指派的项目为主,但是独立性比较强。

管理模式:

  • 核心成员是轮流制,组长通过委员会选举,组员比较固定,像 T 组管理模式。核心组员意识强度基本在 9 以上。
  • T 组对此委员会管理不多,主要是派遣项目管理员进行项目指派。
  • T 组管理员和组长共同主导项目,下面 8 个组员比较自由和独立,一般做自己喜欢的研究,也会客串到其它组织。
  • T 组对催眠星球的意识强度干扰战略,主要是基于和参考此委员会提供的技术。

*注 1:本文内检测数据均为 2019 年的数据。

*注 2:部分被检测者的当年意识强度检测值,可对照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检测点:抽样检测数据样本20190317》。

反催眠方法 首页-复合体结构 DNA破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