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识强度检测点(9)右下区:模块交换区

栏目: 机器人玩具说明书    查看: 966    作者: 元吾氏    发表于:     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8)右上区:灵性结构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9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九】右下区:模块交换区

第1部分:模块建立部分


人体信息模块(或意识模块)的建立,有一个控制程序,叫YCCB。
此程序用来控制分层、分功能地建立相应的信息模块区域。

此程序通过以下2种方式,来完成整体运作。

第一种:螺旋感应模块结构


第一种,是在底层以螺旋感应的方式,来调整信息模块区域的结构。包括信息模块的折叠、扭转等其它变形机制。

有5种调整方式。

1、波形扭转概率的稳定性

是指波形结构在通过区域信息模块时,发生一定概率的扭转现象。
正常的扭转,可让机体更好的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。

波形的正常扭转,可显化为个体不同的反应方式。
检测数值指正常扭转的稳定性,数值越高代表越稳定。

量化数据(正常扭转的稳定性):

人类平均60~70%。

2、层次间的交融度

是指不同区域信息模块之间相似的部分,会产生交互相融的现象。

此部分对个体不同机能的协调性,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(主要影响的机能,还可以再细分。)

检测数值指正常交融的稳定性。

量化数据(正常交融的稳定性):

人类平均50~60%。

3、模块区域断层程度

信息模块运行有正常损耗,系统会及时修补和更新受损的信息模块。

如果受到干扰,受损部分会卡住,导致无法被过滤。这样就无法完成更新,慢慢会出现断层现象。

干扰,主要是导致受损部位的剥落机制异常,该部位会收到反向信号,从而产生拮抗效应。

需要屏蔽反向信号,机制才会恢复正常。
反向信号主要来自干扰渗透技术。

断层数的增加,会影响意识信号的传输,使得个体自由意识的影响减弱,更容易被操控。

检测数值指断层程度。

量化数据(断层程度):

人类平均40~50%。

4、模块运动的同步性

信息模块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做整体性的运动,整体运行基本会做到同步有序。

不同步的信息模块区域,容易产生受损联动,会导致产生新的受损因素。

因此,信息模块修复也是较为重要的部分,也是个体提升的重要参照指标。

该数值高的话,个体发展更稳健有序。

量化数据(同步性):

人类平均30~40%。

5、模块发展的联动性

信息模块会随着运动,而得到自身的发展。

信息模块在发展过程中,会由于自身的原始力而引发削弱效应,会导致模块自动下降层级,模块的波动也会产生机能异常。

联动性,体现在模块间的合作。

模块合作机制,是根据国际通用规则来进行,该规则由人体规则委员会来制定。

该委员会总共颁布了18项规则和章程,构成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。

量化数据(联动性):

人类普遍50~60%。

第二种:直线折叠模块结构

第二种,是以直线折叠的方式,来建立信息模块结构。

有8种建立方式。

1、月牙形感应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月牙形,沿着蝴蝶形曲线螺旋状上升,末端分叉为5个端口,与矩形磁力结构对接,通过上层结构纽带,传送到下一个模式结构中。

功能:在周围神经系统发挥作用,捕获游离信息粒子,为建立感应新形态而输送能量。

此模式运转良好的话,个体的感应机能会更稳定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2、垂直形连接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垂直形、离散型结构。

功能:向外扩散信息粒子,通过调整扭矩,可对扩散的量度和角度进行调控。

从更高的角度来看:通过这种扩散方式,进行信息模块间的对接,能对接的范围很广,包容性也很强,从某些层面来说可以做很多事情。
开发和利用这些结构,可以进行一些有目的性的游戏操作。
(目前该层面研究较少,今后可能会增加相关研究。)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3、倒椎滴漏形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倒椎形、滴漏型结构。

功能:有3层渗透结构:

第1层的功能是过滤:将一些较大的杂质粒子或者粒子团排除在外。

 

第2层的功能是转化:将过滤进来的杂质粒子进行打散和重组。

 

第3层的功能是精微化:转变为个体可以吸收的新粒子。

 

整个结构类似于杂质粒子的回收和转换的功能。
该结构的功能可以很好地保持个体机能的循环运行。

 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60%。

4、翻滚波浪形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有几种不同的翻滚波浪形态,根据不同的反应模式进行形态的调整,整体呈链条形。

功能:反应模式有3种:

第1种:继承演化型:螺旋式翻滚。在翻滚中接纳并吸收由外界触发而产生的信息粒子,进行发酵并演化。

第2种:对抗排斥型:闭合型翻滚。在翻滚中撞击其它信息粒子,对机体相关运行起到较为稳定的保护作用,所以是机体必不可少的核心功能之一。

第3种:互助交换型:触角回转式翻滚。在翻滚中接收外界信息的同时,把自体信息传递出去,并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相应的其他部位,同时也从其它部位中获取其它的信息,从而进行这种交换互动的循环。

3种形态互相配合、呼应并合作,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。

该模式与人体的自然和谐的发展有关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50%。

5、半月递进型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半月形,递进结构。

功能:此模块有5层递进结构,是神经元等微小单位的大本营,在这里制造和重组品种繁多的微小单元,并进行调配,输送到不同的地方。

第1层:根据需要来制造不同的微小单位。

第2层:根据功能进行分类存储。

第3层:根据需求进行调配组合。

第4层:根据所需进行对外输送。

第5层:回收和调整以便再次利用。

此模块有双层基底,可以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,机体中充满了流动的原始密物质。

该物质是生命机体重要的基础构成元素,是机体能动性的来源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70%左右。

6、竖条状风铃排S形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竖条状的,风铃,一排一排的,S型。

功能:竖条状的风铃相当于信息的触发器,是信息的点性触发系统,属于信息焦点属性的捕捉和处理。
当原始信息粒子以独立粒子形式穿过模块时,触发器会自动对其进行捕捉,然后通过分析,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,之后再重新调配和组合,变成一种螺旋状波的形式进行信息传导。

但是,这个过程会对原始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和变形。
因此,在模块的末端,会有一个还原系统,把波形的信息恢复到原始信息粒子的状态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-50%。

7、三角形串行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由很多一样大的平面三角形,以上下重叠的方式进行纵向排列和延伸,每个三角形的间隙距离和三角形边长比例为1:5。

功能:三角形相当于信息触发器,是信息的线性触发系统,属于信息的纵向关联属性的捕捉和处理。
当信息粒子穿过模块时,模块整体通过蠕动对信息进行过滤,把杂质粒子分离出来,然后信息粒子被重新分配,并形成相对稳定和有序的状态。
但是,这个过程会对原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和变形。
因此,在模块的末端,会有一个还原系统,把波形的信息恢复到原始的粒子状态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60%。

8、无底金字塔型射线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金字塔,里面有射线,上下左右沿着三角形,金字塔底部是空的,不是三角形,而是五角或六角形。

功能:信息粒子从金字塔顶尖进入,往下延伸传递。此过程中,信息粒子的内部排列会被拉长和放大。
此过程还具有信息解密和修改功能。
这个功能可以通过集体意识对个体进行整合,联合起来对信息进行收集、放大、解密和修改,起到个体和整体的互相促进。
此功能属于对信息进行解剖,深入信息内部结构,进行分析和处理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第2部分:不同模块间互动部分


此部分有4种互动区域。

第一种:珊瑚状互动区域


此区域有数条神经节通道,连接各区域信息模块。

此区域有5种互动类型。

1、虫节状多层次交替型互动类型

这种互动方式最为广泛,是大规模频繁的数据交互,是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形式。
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,可以保证人体大部分的功能正常运行。

该点位的数值,代表该互动模式的畅通程度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2、蝶状循环互动类型

此互动模式为一端模块同时产生两股粒子波,进行循环交替互动。
该粒子波在运动过程中,会产生各种交替组合型的转化反应,属于高级互动功能。
该模块的交互,也会起到平衡作用,有利于底层交互机制的建立。
不同模块间,通过该互动模式,可达成不同数据间的跨层级处理,对于积累新型数据以及更上一层的互动做好基础准备。
该互动模式有B级抗干扰机制,保障数据跨层级转换的顺利进行。

该数据一般比较稳定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80%左右。

3、桥式节梯型互动类型

此互动模式,对于模块间信息数据的微小失衡的调整,可起到广泛和积极的作用。
这种积极性,体现在可有一定的容错率,模块间数据结合融合性更高,排斥性反应较小,可帮助提升整体效率。
研究此结构的微调机制,可模拟该机制,制造相应的装置,可达到调整更大失衡数据的目的,同时也可研发更多的智能调整程序。
此结构有较强的伸缩性,对于后天调整进化,有很大的潜力发掘空间。

具体量化数值:包括稳定性和调整率等不同部分的数值。目前是按照一个整体数值来检测的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4、几何型嵌套式互动类型

此互动方式,常用于密码型数据类型的传送,在互动中同时进行解码和二次加密,以保证传输的安全和稳定。
密码型数据,本身性质不稳定,数据易发生变化,需要通过加密来保持稳定性。

此互动方式,是通过多层嵌套结构,进行瞬间解密,以达到互动的目的。同时进行二次加密,以完成数据回流。

此互动方式的研究,对于信息保密型传输,有实用价值。

T组在此处的研究,主要是破解和监控。但破解极其困难,因为加密方式是千变万化、毫无规律的。
T组的研究,主要是监控瞬间解密的过程,试图在解密和二次加密之间制造间隙,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。

根据观察,这两种行为像是同一种形式,解密的过程即等同于二次加密的过程,难以分辨间隙。
但是,可以从传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流动速度,来判断信息的频率类型。

可以研究如何更多地利用这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送,用该原理来建立自己人之间的信息互动空间。

该点位的检测数值,代表该互动方式的使用率。人类普遍有更大的利用空间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60%。

5、内核型扩展式互动类型

此类型主要用于低端附属配件类型的数据传输。
该类型可完成大量附属结构数据的传送,也是一种基础保障性的传送。

该结构在传送过程中,可能掺杂一些颗粒状杂质,对后续部分造成一定负担,影响整个机体的流动效率。

杂质可分为:
1)自体产生的杂质;
2)外部输送的杂质。

T组通过后者的方式,来达到干扰和影响的目的。该手段较为常用,可以有效地降低机体的工作效率。

该结构因为自身精密度不高,较难在传送中防止杂质混入。一般情况下,需要等信息到达模块内部后,再进行清除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~60%,外部杂质率占到40%左右。

第二种:沟壑型互动区域


此区域的互动和交流机制比较复杂,有很多交叉和互相影响的部分。
该区域有一条主干支持,整体类似树状。
这种结构的优势,在于互动紧密、性质稳定,很难受到影响。
该区域伸出多条支线,与其它模块连接。
其本身有智能功能,能向外发出信号。
信号发送的深度和广度,取决于该信号的频率。

可以通过捕获这些频率,检测出机体受影响的部分。

此区域有8种互动结构。

1、叠片状互动结构

结构:叠片状。

功能:在互动过程中,可分散行动。这种方式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,可使彼此间的离解产生引导效应。
这种离解可发生在多项区域内,由不同的嵌套结构,将其固定在某种特定的频率和轨道中,通过递进传导机制和发挥热能作用,产生气化反应,对于目前的研究能起到补充作用。
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需要扭动和旋转的行为。这种扭动和旋转的形式,可有效的将其过程达到更高的优化水平。

该点位的数值,是指该结构的发挥作用的百分比,属于可开发的潜力。

如果达到80~90%属于比较好的水平,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2、散射状针型互动结构

结构:散射状、针型。

功能:很多信息模块的研究,都依赖于该结构所提供的一些服务,广泛存在于该区域中。

这个结构是可以重点开发和利用的,有很大部分可以作为后备力量的存储和准备。

该数值包括开发程度和后备力量的准备程度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开发程度在30~40%,后备程度在10~20%。

3、水滴状流动性互动结构

结构:水滴状、流动型。

功能:特点是适应性很强。
从研究角度来说不是特别重要,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显著,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它能够辅助其它结构的顺利运转。虽然数量很多,但功能较为简单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70~80%。

4、两点旋转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两点,旋转型互动。

功能:数量不多,属于特殊作用的结构。

在4种情况下发挥作用:

第一种:是以隔离的方式,解开某些缠绕型信息。

第二种:是在蝶型环抱结构中,起到缓冲的作用。

第三种:是在两种结构之间,起到吸引和分离的中介作用。

第四种:是聚在一起旋转,能起到帮助其它结构运行的加速作用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5、针叶式串行互动结构

结构:针叶式,串行互动。

有3种运行形态:

第一种:针叶按某种规律摆动,

第二种:整串做整体自旋,

第三种:串型可缩成球型。

功能: 在此区域内主要是巡航作用,针叶可做不同频率的摆动,以吸附不同种类的微小信息粒子单位,达到运输和调节的作用。

研究其摆动频率与吸附单位之间的关系,可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,对于接收、改造和制作信息都有很大的帮助。

(也是针对T组,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)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60%。

6、水帘型互动结构

结构:均匀分布在沟壑型区域的内壁中,但是是独立的互动结构。

功能:可感应其它互动结构发出的不同信息。
水帘有6-7层,可连接不同的维度,通过感应和收集所经过的信息,进行不同维度间的传输和互动。
该结构可以穿越沟壑内壁,连接不同方位的其它维度。
同时可以连接其它维度的沟壑内信息,进行交换和互动。
该结构有多种延伸方式,可随沟壑的生长而延伸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7、水漫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信息源如同液体般进入沟壑结构,顺着沟壑的形状延伸出去,并形成一个水位深度,整体像一个封闭的水库。

功能:当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信息进入,导致水平面上升,并形成对沟壑结构的压力(像洪水期的堤坝),导致原有的沟壑结构无法运转大量进入的水源,会自动横向扩展。
这种情况类似于个体在合一的状态下,频率扩展比较深的时候,因为短时间内要处理大量信息,超出承受的压力,导致身体会感觉特别的难受,甚至会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保证正常的运转,沟壑结构会根据水源的压力大小而产生变化:
沟壑深度不变,但横向面积会相应扩展,水源被及时引流,水位下降,对沟壑造成的压力也随之降低,并恢复到正常的运作水平。
此结构,与上一个结构的区别,在于沟壑的扩展性。

此结构能感应其它互动结构发出的信息,并连接到不同的维度。
当出现短时间内信息激增的情况下,能相应地把信息的多维度联动性,进行延伸和拓展,同时也可以进行压力测试。
这个功能可以联合多个个体的资源:
如果某个个体的资源处理能力不够用,可以联合其他个体的沟壑结构,形成一个共享整体,从而增大这个信息源的共享处理能力。
有点像电脑系统里面,内存共享的原理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40%。

8、飞剑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也可以叫瀑布性互动结构。

功能:让信息源形成一个具有冲击力的头部结构,对沟壑机构进行冲击。
能加快信息互动的速度,形成信息的流动性冲击,使沟壑结构在冲击下发生变化,沟壑结构连接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。
但因为信息互动的加速,也同时提高了信息控制的难度,处理不当会出现信息的损失和变形,是一个优缺点并存的结构。
所以,最终的互动质量,取决于冲击力控制的精度和平衡度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20-30%。

9、整体螺旋型互动结构

结构:跟针叶串行互动结构有类似的地方,相同点都是具有巡航的作用,不同点是整体运动的形态。
不同点:当意识流进入这个互动结构,会变成螺旋型的运行形态(非天然),外观类似于加长版的意大利螺丝面。

功能:起到运输和调节的作用,对信息流起到加速吸收的作用,对意识流的导向起到辅助的作用,把不同的信息源在短时间内进行分类,导向到所指定的区域,起到更快更合理的衔接。
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,对信息的接收和改造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跟针叶互动结构一样,对相关研究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第三种:大丽花互动区域


此区域有3种互动结构。

1、曲线描边型互动结构

结构:曲线、沿着花边像描线一样运动。

功能:先从信息的外围轮廓进行扫描,得出初步的整体情况。然后从外围逐层往中心位置以螺旋式深入,达到扫描、分析、分类、拓展的目的。
其互动顺序是属于从外至内,属于宏观为主的互动。有点像蜘蛛结网的原理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70-80%。

2、花心放射自旋球型互动结构

结构:球形、从花心放射出来、同时自旋运动。

功能:先从信息中心出发,把信息的中心部分和外围整体部分进行关联性的连接,然后通过互动和系统运转,达到扫描、分析、分类、拓展的目的。
其互动顺序是从内至外,属于宏观和微观同步的互动。也有点像静电球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3、花心放射螺旋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从花心放射状射线、螺旋形旋转运动。

功能:以信息中心位置出发,从细微的角度,进行信息互动延伸。
相对上面两种互动,此互动更细微,深度更深,属于微观为主的互动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第四种:传音筒互动区域


此区域有4种互动结构。

1、单线螺旋状互动结构

结构:单线、沿着传音筒螺旋运动。

功能:对信息流进行放大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2、点状能量聚散互动结构

结构:点状能量、反复地散发、聚集、散发、聚集式的运动。

功能:通过散发和聚集,来检测信息流的密度为主,并进行分类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3、多线直线互动结构

结构:多线、沿着传音筒直线运动。

功能:把信息通过半盲性的方式延展出去,与其它的信息源进行碰撞,过程中对得到的反射信号进行检测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-50%。

4、中轴线椭圆泡泡互动结构

结构:沿着中轴线的椭圆型泡泡,可变形,或椭或圆、或长或鼓,有时像橄榄球。

功能:进入信息粒子泡泡的内部,沿着中轴线进行互动,检测信息内部衔接的数值。
整体来说,是对信息源内部所有的衔接和所有数据进行扫描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60%。

第3部分:模块基底部分


此基底结构有3种区域。

第一种:基底结构的搭建区域


结构:沿着其它结构的边缘进行自然搭建,没有固定形态。

功能:快速搭建,对信息的整体布局和内容,有一个整体的了解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第二种:基底结构的运行区域


此区域有2种运行方式。

1、网状节点运行方式

结构:网状,把一些节点相连。网本身是运行通道和运行方式。

功能:快速搭建,对信息的整体布局和内容,有一个整体的了解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2、弧线连接运行方式

结构:弧线连接节点的运行方式。

功能:进行点对点的连接,弧线会绕过一些区域进行非逻辑性的连接,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60%。

第三种:基底结构的防护区域


结构:各个节点相互垂直延伸,连接在一起,组成防护网。每个节点像一个一个小吸盘连接在一起。

功能:对信息各方面的储存进行分类和保护,避免内部和外部信息之间的干扰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70%。

【第9区检测点完】

【后记】


以上第1-9区的两百多个意识强度检测点,是粗分的大检测点。
意识强度级,就是所有检测点的综合值。

意识强度检测点,更具体地从多角度检测个体的合一本源、认知幻相的深度。
所以,意识强度检测点,也可以用来作为意识强度练习点。

对意识强度的具体内容理解的越深,越有助于拓展意识强度。
对具体内容的练习效益,主要是靠平时的日常化。
换言之:24/7/365。

以上两百多个具体内容,练习程度和效益足够的话,个体的意识强度可以拓展到9-13级,达到真正觉醒=脱离催眠轮回。

(细分的小检测点,有几万个,对觉醒脱离轮回,目前没有必要,只适合做研究。)

【意识强度检测点完】

首页-意识强度 动态 反催眠方法 反催眠经验

评论

暂无评论内容!
发表

登录 后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