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元吾氏的博文《意识强度是什么》,简单分享了意识强度的级别。
本文继续分享意识强度中的“意识强度提升点”(=“意识强度练习点”)。
意识强度提升点,大提升点有几百个,小提升点有几万个。
这些提升点是意识强度的专业研究组织从无数亿年(翻译成地球人的虚拟时间概念)的研究中逐渐积累的实验数据。
主要使用意识强度检测仪进行测试,客观性最大化,属人性最小化。
本文分享最常用的大提升点。
为了便于实验和管理,意识强度提升点按照功能种类,分为不同的“功能区”。
以下分享“第1区”的提升点。
【一】中央区:心智控制区
心智控制:
心智控制=机器人心智控制程序模式(AI机器程序)。
每个种类,都有量化的数值。
该区域数值属于“抗性比率”,都是成对的。
所有检测数值,均显示为“正值”或“反值”的百分比数值。
正值的最高值为100%。
反值的最高值为0%。
*正测与反测:
意识强度检测仪,有“正测”和“反测”两种数据检测模式。
所有的意识强度提升点,均可以“正测”或“反测”,其数值各称为“正值”或“反值”。
这两个数值是完全相反的,检测方式是一样的,只是显示方式相反而已。
公式1:正值=100%-反值%。
公式2:反值=100%-正值%。
*正值与反值:
正值与反值,是客观实验的量化数值。
与人类主观的“好坏”观念没有任何直接关系。
1、自动化程度vs自主化程度(自由意识)
每个人的心智程序比重不一样,比重越高,自动化程度越高,自主化程度越低。 即:机器人vs自由人。
此处:自动化=AI机器程序。自主化=自由意识(freewill)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40-60%(反值)。(相当于:正值的60-40%。)
最高有80%,但是极少数,即80%自动化(机器人)程度,20%自主(自由人)程度。
也是复合体结构中,灵与体的“抗性比率”,或“控制比率”。
关于灵与体的关系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(2)----灵体中“灵+体“》。
2、反应固化程度vs反应变通程度
面对同样的场景或行为,所采取的反应模式、程序。即:机器人vs自由人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60-80%(反值)。(相当于:正值的40-20%。以下同理。)
即60-80%“机器人固化程度”vs相对于20-40%“自由人变通程度”。
3、向外归责程度vs向内反思程度
当发生责任事件,向外归因和向内归因的比重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60-80%(反值)。(即60-80%向外归因,20-40%向内归因)。
4、意识分散程度vs意识专注程度
心智模式会让人难以专注,容易产生杂念,分散人的意识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60%左右(反值)。
非常专注的做一件事情,比如精细手工艺或者精微手术什么的,都需要至少20%以下。
如果强制控制自己去专注,会产生疲劳。
如果沉浸在宁静的感觉中,会起到静心的效果。
5、思维僵化程度vs思维自由程度
心智思维占个人思维比重。多是机械、固化、盲目的程序。
多来自于传统习俗、社会宣传、舆论导向等。也属于信念系统。
典型程序是:这个想法很正常吧,大家不都是这样吗。
“固定=安心”等洗脑意识和社会洗脑系统也是配套的程序,和宗教系统也配套。
外部洗脑式宣传会不断强化那些模式、程序。
如:物欲主义,也是在T组的引导下创造的,T组给了他们很多灵感。
巨大的虚假世界观都站在一个巨大的显而易见的盲区上面。
如:理论,是假设套假设的程序,把自己套进去。
一些真相,程序不想让你看到,你就看不到、视而不见。
还有几个是人类原始基础设定程序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60-80%左右(反值)。
6、劳作认可程度vs享受认可程度
觉得人必须劳动和工作,社会必须不断发展。劳动光荣,享受可耻。
比如:不劳作,就没有安全感、就等于没有责任感之类的程序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在80-90%(反值)。
7、陌生人敌视程度vs陌生人友好程度
未进行任何了解和接触前的下意识反应,并非针对某个人,而是陌生人这个群体。
源于人类被程序设定成具有二元竞争意识的种族。
陌生人会被认为是会与自己争抢食物和地盘的潜在对手,在深层面是有敌视性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在80%以上,几乎人人都有防卫心。
属于是类似下意识的程序化反应,在还没有与对方开始接触的时候,就已经产生的敌视感。
8、性观念绑架度vs性观念自由度
心智模式会创造各种程序观念,以此束缚人类,让性本性难以自由发挥。
性观念越保守的人,内在性欲就越强烈。越保守的地区,内在反抗也越强烈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根据地区不同也不一样,美国30-40%左右,荷兰30%左右,一些保守地区70-80%(反值)。
9、自我不满程度vs自我接纳程度
人类被设定为对自己不满意,投射到对周遭和世界不满意,以此产生改造世界的动力。
对自己不满意产生自卑心,对他人不满意产生控制心,对世界不满意产生欲望心。
心智系统有一套完美的标准程序,对照自己,发现自己永远达不到。
因为个体无法看清自己是什么样子,就会相信心智所讲的你是什么样子,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标准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在80-90%(反值)。
10、心智翻译扭曲度vs沟通理解还原度
沟通中对方要表达的真实含义,需要通过个体的心智模式才能被个体所理解。
心智模式不同,造成理解力不同,很多意思会被歪曲理解。
用心智去沟通,会很难看到对方的真正本意。
你所听到的,不是对方真讲给你的,而是你的心智翻译给你的,是你的心智告诉你的。所以基本很难达成有效沟通。
如果一个人主观太多,也就是心障和偏见很多,那么很难客观的听到对方在说什么。
如果你发现你听不懂一个人在说什么,那么反而是好事,因为你的心智无法给你翻译,超过了它的词库和程序了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70-80%(反值),普遍还是习惯用头脑心智去与人沟通。
理解差异程度在60%以上。只要用头脑去沟通,理解力都比较低。
心智模式就像没有什么智商的样子。
就好像是说,它本身就不具备理解力,是靠那些程序生搬硬靠的。
属于机械算法,机器听音。
所以,经验丰富的人,见多识广的人,理解力就会显得高一点。因为是基于实际经验,而不是机械算法、理论推理等虚拟程序。
11、抗拒死亡程度(求生度)vs死亡接纳程度
机器人的心智模式会告诉你,不能死,一定要活着,好死不如赖活着。
因为身体死了,心智系统也没有了,心智不能让自己消失。
所以不能告诉你:你还有灵魂,灵魂不死。
心智系统自己不想“死”。
心智会编出一堆理由让你不想死,不能放下这个、不能放下那个,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,让你产生死亡恐惧。
灵魂不怕死,怕死的是心智(机器人的心智程序)。
这个好像和对别人的死亡态度是一样的,就是怕亲人死=怕自己死。
无法接受亲人离世=无法接受自己离世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:80-90%(反值)。
12、性别偏见程度vs性别平等程度
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性别观念,男权或女权,长期难以平衡。
也是人类原始程序设定,不停的在对性别有各种评判,不同时期的评判不同。
不是男权就是女权,较难平衡。
包括同性恋的接纳度,也是和性别有关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大部分在60-90%(反值),地区不同开放程度也不同。
社会更加包容开放的,偏见就会少一点。很多同性恋本身对性别的偏见反而更高。
原始设定的程序,灵体手术不太好修改。一是需要很高权限和技术,二是一般好像也不这么改。
母系社会的人,是属于特定时期的实验。
13、他人比较程度vs自我比较程度
也是人类原始特性(原始程序)。
天性就要跟人比,产生攀比心、竞争心、好斗心,促进社会发展。
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优势感和歧视观念。
任何东西都可以让人类玩成“我强他弱”、“我好他坏”、“我对他错”、“我正他邪”。
心智强行制造比较,把很多不可比的东西拿出来比,产生了很多标准。
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很多比较莫名其妙,根本毫无联系。
这个比较,与二元对立有很大关系。
很多对立,都是从比较发展出去的意识程序。
量化数据:
人类平均:90%左右(反值)。
【第1区提升点完】
-------------Disclaimer 免责声明-------------
- 经验分享,仅供参考。转载自由,严禁修改。
- All info is intended for experience sharing and reference only without any warranty.
- Redistribution is freely permitted provided that no modification is made whatsoever.